2009年3月2日星期一

孔夫子 Confucius

孔子(前552年10月3日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),子姓[1]孔氏,名丘,字仲尼,(今中國山东曲阜)人,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。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師,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,在世時已被譽為“天縱之聖”、“天之木鐸”,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,並且被后世尊为至聖(聖人之中的聖人)、至聖先師、万世师表。

思想
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,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,而基于文化认同的“诸夏”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。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,古典成为时尚,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、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,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。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,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。
易傳》,《春秋》,《孝經》,《论语》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。

「仁」的人生哲學
仁是孔子和弟子反覆探討的課題。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「仁」的真諦。大抵來說,孔子的「仁」就是曾子所說的「忠恕」二字而已。孔子又說:「剛毅、木訥,近仁。」、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」在告訴我們「仁道」就是真誠踏實,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。
子貢有一次問孔子:「如有博施於民,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孔子說:「何事於仁,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,從自身做起,再推己及人。也就是「我好」,「你好」,再進而推展至「大家都好」的意思!
顓孫師志向太高,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,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」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著手。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,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,又能厚待別人,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。
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,孔子曾稱讚他「其心三月不違仁」。孔子只希望他能用「禮」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!
冉雍品德優良,又有政治才幹,曾任季氏宰。當他問仁時,孔子說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。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,使民寬愛,如此一來,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,就是行仁政。
司馬牛言多而躁。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,孔子告訴他「仁者其言也訒」,揭示慎言的重要。
當子貢問仁時,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「以友輔仁」的重要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」
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:「當仁,不讓於師。」、「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」以及「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

「禮」的社會秩序
禮,就是「節制」,宋明儒者也解作「理」。《司馬遷˙太史公自序》有:「禮以節人,樂以發和。」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--- --- 《論語˙泰伯》:「子曰:『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』」
禮,也是「真情」,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。所以孔子接著說--- --- 『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』
禮,不是浪費鋪張,而是真情流露;寧願節儉簡陋,也不奢侈浮誇--- --- 《論語˙八佾》:「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『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奢也,寧戚。』」 《論語˙陽貨》:「子曰:『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,鐘鼓云乎哉?』」
禮,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。藉由對禮法的好問,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--- --- 《論語˙八佾》:「子入大廟,每事問。或曰:『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大廟,每事問。』子聞之,曰:『是禮也。』」

君子與小人
君子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,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,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。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,如他说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”中庸(“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”)是修养的最高境界,同时也是方法,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。近百年来,不少人反感于中庸,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、媚世自是、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,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,他说:“乡愿,德之贼也。”他认为,如果不能达到中庸,狂狷是次好的境界,毕竟“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”。 孔子又说:
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……礼。”
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(朴实和文采两面均衡)
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(患得患失)。”
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“君子道者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
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
“君子泰(安舒)而不骄(傲慢)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

為政之道
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。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「正名」的涵義:
當孔子三度至衛時,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。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,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。於是,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。不幸謀殺計畫未成,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,欲弒子蒯聵。蒯聵逃亡至晉,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。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,孔子說:「俎豆之事,則嘗學之。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」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。現在靈公過世,蒯聵又不在國內,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,是為衛出公。但是,就在此時,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,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。孔子看在眼裡十分傷心!有一天,子路問孔子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孔子便对子路不厌其烦地說:「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。」
由上述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,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,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,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。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,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。
立信,对于孔子而言,不仅是个人的美德,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。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,孔子说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,他说: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”
德治,孔子認為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,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?但是,孔子深深感受到「民免而無恥」的社會隱憂,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,徹底洗滌人心,激發人的善性,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!

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況
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(原文見於《論語·述而篇》)文,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;行,是德行;忠,意指盡心盡力;信,即為誠實無欺。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,尤其是詩、禮、樂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。《論語·泰伯》:「子曰:『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』」詩,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;禮,使人進退得宜,進而可以立身於世;樂,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。順道一提,孔子曾經這樣稱讚詩經:「小子,何莫學夫詩!詩,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,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。」 學不厭、教不倦,使孔子成為中國的「大成至聖先師」。他主張「有教無類」,學生多至三千人,從「論語」書上看來,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,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。其道合理而平凡,易知易行;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,用之於家則家齊,用之於國則國治,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。

傳世名言  
不學禮,無以立。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
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
躬自厚而薄責於人,則遠怨矣。
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
  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  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
  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,四海之內皆兄弟也,
  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裏,行乎哉?
  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
  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。”請問之。曰:“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”。
  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
  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!
  過,則匆憚改。
  不遷怒,不二過。
  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
  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  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
  執德不弘,通道不篤,焉能為有,焉能為亡。
  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
  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
  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
 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。
  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
  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
  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
  剛、毅、木、訥近仁。
  有德者必育言,有言者不必育德。
  聽其言而觀其行。
  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
  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不逮也。
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,君子于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
 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
 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,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。
  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蕩;好信不好學,其蔽也賊;好直不好學,其蔽也絞;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亂;好剛不好學,其蔽也狂。
  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
  事君,敬其事而後其食。
  禮之用,和為貴。
  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  三千人弟子,七十二賢人。
  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
  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。
  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智者樂,仁者壽。
  是可忍,孰不可忍?
  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 。
  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、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
  飯疏食、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
  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。回也不改其樂。
  賢哉,回也!
  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,得之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
  不以其道,得之不去也。
  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
  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。
 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…修己以安百姓。
  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
  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
 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。
  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。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
  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
  君子易事而難說(悅),說(悅)之不以道,不說(悅)也。
  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。
  子謂於產。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
  其使民也義。
  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  君子矜而不爭,群而不黨。
  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
  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。
  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
  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
  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
  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
  君子謀道不謀食,君子憂道不憂貧。
  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提手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
  見善無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
  君子尊賢而容眾,嘉善而矜不能。
  士而懷居,不足為士矣!
  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
  不學禮,無以立。
  己所不欲,匆施於人。
  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
 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,則遠怨矣。
  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
  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者而從之,擇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  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下信乎?傳不習乎?
  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
  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,四海之內皆兄弟也,
  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裏,行乎哉?
  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
  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
  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!
  過,則匆憚改。
  不遷怒,不二過。
  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!
  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  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
  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己,不亦遠乎?
  執德不弘,通道不篤,焉能為有,焉能為亡。
  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
  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
  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
 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。
  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
  巧言亂德。
  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
  剛、毅、木、訥近仁。
  有德者必育言,有言者不必育德。
  聽其言而觀其行。
  君于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
  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不逮也。
  君子名之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
  事君,敬其事而後其食。
  禮之用,和為貴。
  放於利而行,多怨。

没有评论: